塑料制品能否放心使用?

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了,吃饭、喝水都会用到塑料制品,塑料的碗筷、塑料杯子、塑料瓶子等等。可是,很多人塑料老是有一种担心,比如塑化剂问题等等,就觉得不安全。食品中常用的塑料有哪些?是否安全呢?

看数字,识塑料

如果你有留心,你会看到很多塑料用品的底部或者侧面经常会有一个由3个顺时针箭头组成的三角形符号,符号的中间有一个数字编号,通常是数字1到7。这几个数字其实就是塑料的身份编号,每个数字代表着不同的成分。这个符号叫做塑料分类标志(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),是美国塑料工业协会最早建立的,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使用。根据这个标志中间的编码,就可以知道这种塑料是什么了。

Ø “1号”——PET(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)。

Ø “2号”——HDPE(高密度聚乙烯)。

Ø “3号”——PVC(聚氯乙烯)。

Ø “4号”——LDPE(低密度聚乙烯)。

Ø “5号”——PP(聚丙烯)。

Ø “6号”——PS(聚苯乙烯)。

Ø “7号”——1-6号外的所有种类,包括PC(聚碳酸酯)、PLA(聚乳酸)、PMMA(聚甲基丙烯酸甲酯)、美耐皿及其他类。

这几种常见的塑料安全性又如何呢?

1. PET

PET的全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),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树脂材料,在塑料分类标志中属于1类。我们平常喝的矿泉水、果汁、碳酸饮料的塑料瓶就是用它做的。

. . . → Read More: 塑料制品能否放心使用?

PVC保鲜膜塑化剂之忧

塑化剂的危害和可能存在的食品,大家已经心中有数,然而当塑化剂与日常生活用品保鲜膜联系在一起的时候,还是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。本周伊始,央视《每周质量报告》关于保鲜膜的一个调查,就给百姓的生活投下了一枚“震撼弹”。

据央视报道,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用于包裹生鲜蔬菜、肉食的PVC保鲜膜,其实含有国家禁用的DEHA塑化剂。这种禁用塑化剂在常温下就可从保鲜膜中释放并渗入到食物中,尤其是包裹肉食更容易释放。这一结论来源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抽检。该中心分别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地购买了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牌的PVC保鲜膜,共16个品牌,送往国家权威检测机构,检测结果发现其中有15种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DEHA。其中,最低超过检出限98倍,最高超过检出限472倍。

跟我们入口的食物息息相关的保鲜膜竟然含有禁用塑化剂?我们就这样被蒙在鼓里这么多年?我们吃进了多少塑化剂?现在这么多人不孕不育跟这个是否有关系?……不敢再想象下去。大家就像吃了哑巴亏,有苦无处诉。除了痛骂一下生产厂家的无良、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之外,大家也只能好自为之,像报道中说的那样,尽量购买PE保鲜膜,不要用保鲜膜包装热食,不要连保鲜膜一起放进微波炉加热。

不过,两天之后,却出现了另一种说法。据新华社报道,多个专家表示,此前的报道存在几个误区。首先,DEHA国家并未禁用。此前媒体援引的是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发布的公告,然而2008年食品容器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-2008出台,明确了DEHA和DOA均可用于PE、PVC等多种材质的塑料制品,特定迁移量/残留量不能超过18毫克/公斤。

其次,超出检出限不等于超出国家标准。检出限代表的是仪器的灵敏度,仪器越灵敏,其检出限就越精确,检出限和检测值没有可比性。真正要比较的,应是检测值与国标中DEHA的迁移量限值,这才是科学的。

第三,DEHA与台湾饮料及白酒“塑化剂”风波中的罪魁祸首——邻苯类增塑剂DEHP是完全不同的物质。DEHA实际上是用于代替DEHP等邻苯类塑化剂的,安全性相对更好。英国、美国等也允许DEHA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。

如此看来,此前的信息发布“失真”了,百姓的担心是多余的,小伙伴们又恢复了快乐无忧的生活。

编辑点评:幸好有更权威的声音,解了百姓之忧,否则,人人都得练就火眼金睛,才能辨出谁是PE谁是PVC。不过,这也提了个醒,对于跟食品安全有关的问题,监管部门应经常抽检并及时公布信息,否则只会将话语权“拱手让人”。